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在北京出席「同擔民族大義,共謀民族復興」座談會,他致詞內容摘錄如下:
這場座談會的主題,「同擔民族大義,共謀民族復興」,訂得很具高度、很夠宏觀、很有意義。
追求國家富強統一
孫中山先生所創見的民族、民權、民生三民主義,一直是中國國民黨的基本理念,現行國民黨章程中的前言和第一條、第二條,都明確記載著三民主義,以及寫明「為中華民族之整體利益而奮鬥」,以此做為黨員的信仰。
信仰是必須付諸行動,才能起到救國救民的效用,因此,上午我在會見習總書記時提到,兩岸協力「促進民權民生,振興中華民族」,接著我說了這麼一段話:「孫中山先生是第一位提出『振興中華』的革命家政治家,畢生追求國家民主富強統一。他所號召的民族復興、民權發達、民生樂利,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奮鬥不懈的遠大目標,是炎黃子孫夢寐以求的共同願望。國共兩黨、海峽兩岸也為此取得不同的發展經驗,應該互為啟發、互相尊重,共同促成美好未來。」
民族認同政治互信
當今世局不斷有新變化,也不斷給所有中華兒女帶來新挑戰,在此形勢下,兩岸同胞應以民族大義為重,致力維護「完整中華」。
客觀來說,做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標誌性成果的23項協議,之所以能夠啟動協商,不可能沒有九二共識做為政治基礎。
基此經驗,可能以政黨輪替為常態的台灣,執政者就不能不從兩岸的政治互信與民族認同來思考兩岸關係,才能獲致良性互動、和平發展,使民眾安居樂業,反之,就會陷於入兩岸對立對撞。這是我的經驗之談與懇切之言。
台灣中科台灣曾三次淪為殖民地(西班牙、荷蘭、日本),但是中華文化及歷史在台灣從未中斷或消失過。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,正是民族認同的根基。兩岸雙方唯有站在同為炎黃子孫、同屬中華民族的立場,並且找到政治互信的基礎,才有可能達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。